民胞物与2-《大唐潜龙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于是李药师在返回京师之前拨出款项,用于整建祖宅,也算是给自己六旬寿辰的一件贺礼。

    整建工程自然将由李德謇主理其事,不过眼下,他须先行赶回长安,参与将作监的公事,暂时尚无法将时间精力用在这里。

    这日一行人辞别乡亲,首途折返长安。

    一出三原,便是郑国渠故道。

    薛孤吴等都随在李药师身边,听他说故事。

    郑国渠堪称旷世的伟大建设,与都江堰、灵渠合称秦代三大水利工程。

    此“郑国”并非国名,而是人名,他是战国时期韩国的水利大家。

    郑国所处的时代,秦国以向东扩张为其国策。

    韩、赵、魏等“三晋”紧邻其东,自然首当其冲。

    赵国与秦国之间有大河为屏障,而魏国,早在魏惠王时期便修长城以御强秦。

    至于韩国,在三晋中国势最弱,面对强秦只能智取。

    韩桓惠王因知秦王嬴政好大喜功,便遣郑国前去游说,献策凿渠,说道凿成之后用于灌溉田亩,可使关中沃野千里。

    这是韩国的“疲秦”之谋,企图使秦国将财物、人力用于国内,无暇布署东征。

    当时的韩国,如同河东、关东的赵、魏、齐、燕等诸国,粮食农作皆以粟为主。

    粟是极为耐旱的作物,在华北的天候地气之下自然便能生长,并不须要人工灌溉。

    因此韩国认为,凿渠之举只会让秦国大兴土木,消耗国力,凿成之后却无法提供多少实质效益。

    没有料到,当时秦国已自西域引进小麦,而小麦是非常须要灌溉的作物。

    郑国渠凿成之后,导泾水出北山,向东流经三原等地,引入洛水,再注入渭水。

    当真竟如郑国所言,灌溉田亩,调节旱涝,使得关中沃野千里,冬麦收成遽增,数十年间再无歉岁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