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八章 脚手架与木匠-《从打铁开始骑砍欧陆》
第(2/3)页
畜力驱动着木质履带下的轴,轴上安装的大型飞轮开始转动,带动着皮带轮将材料混合均匀形成原料坯,然后进入挤压系统,挤压成一块块的标砖。
冯道夫很满意。
不枉费他花了几晚上磨出了合格标尺,用莫兹利法改进了标尺精度,再靠标尺精度,把简易木制机床更换成铸铁件机床。
这正是工科狗最擅长的工具自我迭代。
下一步虽说被冶炼给卡住,加工是升不了级了,但目前这一套也够用,再加上他优秀绝伦的发明思路,搓出来的这台畜力制砖机得到了烧砖工的一致好评。
“很不错,你们已经熟练掌握了它,学习正是《埃达经》所鼓励的。”
冯道夫鼓着掌,又问道:“有招到新的牧牛人吗?”
萨里不好意思的摇头:“很多牧牛人过来试了一下,都不足以让牛听话的稳定工作。”
“牧马人呢?”
“有不少人过来试了试,但开始还好,没工作一会马就不听话了。”
冯道夫内心直呼可惜。
要是能指挥的动牛马,储备着的什么畜力收割机、畜力锻造机、畜力鼓风机等等牛马快乐系列都能直接上线。
掌握中世纪黑科技,一步跨进畜力机械化时代,拿个全球最佳发明奖也不为过啊!
虽说因为技术工种不够的关系,没有尽全功很让人蛋疼,但暂时启动的制砖畜力机也足够把生产力给提升一截。
“但日产量跟您要求的数字差距还是很大。”
萨里因烧炭变得黑蒙蒙的脸上满是羞愧。
烧砖技术点亮才不到半个月。
最开始是原始人土法烧砖,澳洲小哥爱到骨子里的叠罗汉式烧制工艺。
等烧砖工的技术熟练了,也土法烧出了足够的砖,用这批砖搭了战国发展出来,内部温度更高、效率更好的下沉式窑坑。
目前一天一窑,日产500块标砖,搭了好几个窑才满足学生宿舍的建材需求。
这距离搭建砖木教堂肯定是不够的。
考虑到这鬼地方冬天平均零下14度的低温,考虑到积雪的重量,冯道夫做设计的时候给足了设计冗余。
参考了毛熊设计,夹芯墙体、内外两层,中间是空气夹芯层和保温材料,墙体厚度直接给拉到了80厘米,突出一个毛熊碉堡式砖楼风。
简单粗暴的代价就是用砖量直线上升。
像南方老房子的改造设计,为了隔热,砌的都是24的空斗墙,一个三层小楼用了七万砖。
北方砌房子要考虑下雪的重量,承重墙和楼顶都比南方的厚实不止一倍,基本都是50,同样的三层小楼需要的砖要翻个倍。
而他设计的教堂更厚,整体盖完起码要二十多万块砖,能当紧凑版城堡用。
可能没有哥特式的宗教感,但在斯堪的纳维亚,只能先考虑保暖,拿捏好‘密封、墙厚、窗小、层低、朝阳’这五个要诀,一切以实用为主,在门脸加点宗教风就行。
而且在诺斯部落这块地方,能搭建起三层教堂,就已经是足够引发宗教热情的事情了。
问题是二十多万块砖,就算有畜力制砖机,光靠土窑一年也烧不完。
冯道夫设计的时候就预料到了,拍了拍萨里的肩膀:“这个问题超出了你们的能力,等过段时间有足够人手,我会亲自出手改造成轮窑。”
轮窑有一个连续的环形窑道,砖头放在窑车上,车顺着轨道往炉子送,后面码好的砖胚刚进去,前面烧成的砖已经出来了。
每部火昼夜三班制生产,每班八小时,每部火的日产砖可达六万块。
效率是肯定不如隧道窑、辊道窑等现代窑炉,但胜在搭建难度低,现有的铸铁机床就能加工出来。
不点出畜力制砖机+轮窑,光有土法水泥也没有用。
“等有了这三样,艾欧教才算是迈开真正的发展。”
冯道夫说道:“但这还不够,还需要合格的工人,才能让我们生活不断变得更加美好,所以祈并者一定要重视教育,要崇尚知识。”
萨里悄悄记下:“您说的没错。”
“艾欧的a,教堂的a,还有箭头的a。箭头是尖锐和疼痛,我们应该忍耐,但做砖模真的太累了,还好我们有您,有您的知识,才能轻松起来,我们都已经感受到了知识的重要性。”
“以前管吃住和取暖,每周都能稳定拿3枚银币的薪酬,待遇不错但烧砖太累,很多人都犹豫。”
“现在有了您发明的工具,烧砖已经比干农活和搬运工还要轻松,诺斯镇很多人都踊跃的想要来这里干活。”
萨里笑呵呵的说道。
冯道夫心说a还有这个意思?
在我不知道的时候,你们又脑补了什么?
要再过段时间,你们是不是打算说一声‘大人,天凉了,披件衣服吧。’然后把件黄衣服焊在我身上?
对了,挪威人的事情还没有报备,现在还不适合翻脸,等会去城镇跟首领说一声吧......
在他们聊着的时候,玛格丽特看着已经大变样的这里。
原本空旷的铁匠长屋边,现在多出了许多建筑。
或是窑或是学生住所。
赫然一副繁荣的小型聚集地的景象。
等冯道夫慰问完回来,首席女祭司忍不住赞叹:“你的功绩快要媲美托尔。”
这时期的诺斯人认为托尔是工匠保护神,这么赞美是夸建设的好。
但冯道夫还是觉得她是在骂自己......
不过要说发展,也是因为这火热的发展势头,才让不少混的不如意的底层诺斯人来抱黑王子的大腿。
有些大姐姐、大阿姨还想要深入感受圣者的智慧。
要不是长相没有缘分,为了传教,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,冯道夫咬咬牙也就认。
事实证明了还是斯拉夫姑娘香。
第(2/3)页